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与党同龄!为导弹装“眼睛”的陈敬熊院士迎来百岁生日

   2021-10-13 光明网
36
核心提示:  建党百年之际,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
  建党百年之际,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原副所长陈敬熊将于10月16日迎来百岁生日。

10月13日,“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奋斗品格”陈敬熊院士科学人生座谈会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举行。上午11时许,陈敬熊和爱人来到座谈会的现场,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为导弹装上“眼睛”

1957年11月,陈敬熊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刚刚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与党同龄!为导弹装“眼睛”的陈敬熊院士迎来百岁生日

苏方提供的图纸不完整,对关键技术问题也守口如瓶。陈敬熊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吃透导弹天线设计原理,自己研制。他提出Maxwell(马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极大简化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弹上天线设计成功提供理论依据,并打破了苏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这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与党同龄!为导弹装“眼睛”的陈敬熊院士迎来百岁生日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低空导弹仿制工作,这就是“红旗一号”。

当时美蒋利用U-2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凌空进行挑衅,威胁我国国土安全。在钱学森约见陈敬熊,点将他攻关“543”指导站天线误差问题时,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

陈敬熊带领攻关小组历经半年时间,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上百次试验,找到天线产生误差原因。

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经过“治病”的天线在试验后证实陈敬熊和攻关小组的改装方案完全正确,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被“救活”,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这标志着“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结束。之后,“红旗一号”装备到部队,加强了我国的防空力量。

这一解决办法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生产之中,前者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击落“U-2”飞机,担起了保卫我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因为为“红旗一号”等地空导弹制导站研制天线关键技术,陈敬熊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与党同龄,与党同行

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他写道:“旧社会贫穷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学技术太落后,一切物质文明包括飞机、大炮全是靠技术搞出来的,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

与党同龄!为导弹装“眼睛”的陈敬熊院士迎来百岁生日

此前一年,他关于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成果在朝鲜战场“开花结果”,为志愿军痛击敌人赢得宝贵时间。

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陈敬熊说“我有许多缺点,我一定要改掉它,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此后25年的入党路中,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科技救国信念、坚定科技报国初心。尤其是受钱学森之命攻关”543”指导站天线,陈敬熊更加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思想认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1979年,23所科技处党支部通过陈敬熊的入党申请,同意吸纳他为预备共产党员。与科研事业一同长跑的入党路,迎来了曙光。

支部大会的决议中写道:“希望陈敬熊同志入党后深入第一线,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四化多做贡献。”在而后的科研工作中,陈敬熊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撒播着科技星火。

用数学解万难,一辈子的航天不了情

天线设计中的数学计算一直是个难点,尤其在短波天线领域,在选择设计方法时,一般都先采用数学近似计算,得到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方法,然后再在工作中进行试验。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以找到最优方案。陈敬熊想出一个办法,从基本模型出发推导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可以摆脱传统方法,而且可以加快设计过程,提高天线精度。

与党同龄!为导弹装“眼睛”的陈敬熊院士迎来百岁生日与党同龄!为导弹装“眼睛”的陈敬熊院士迎来百岁生日

精益的数学思维让陈敬熊在“1059”(后称为“东风一号”)导弹天线设计时,开创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以简单、直观、不易漏项的运算简化了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公式的推导,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除了开创新地用数学来解决航天难题,陈敬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颇有建树。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他累积并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

建院初期人才极度匮乏的时候,陈敬熊第一个提出“导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

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些优异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这样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引起领导重视,1961年,二分院在全院推广“导师带徒”。

为了满足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他还张罗航天系统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撒科技星火。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分享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心得。

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关系,耄耋之年他已经很少参与具体工作,但依然担任了集团和23所的科技委技术顾问,参与型号方案评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90多岁时,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用自创的数学算法推导公式。“不得老年痴呆症”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我今年见证了党的第一个一百年,以后还要继续看着祖国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

陈敬熊与航天的“不了情”,还在继续。 (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