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省级创新平台三年内在开发区“全覆盖”

   2020-03-12 合肥晚报
39
核心提示:3月11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全省开发区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方案》已正式印

3月11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全省开发区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方案》已正式印发。我省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实现省级创新平台在开发区“全覆盖”,实现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均值达百亿元以上。

360截图20200312115557402.jpg

图片来源:合肥开发区

【行动目标】

年内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均值超百亿

《行动方案》提出,从今年开始,安徽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全省开发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000亿元、20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以上的,分别不少于2个、5个、10个、30个,主营业务收入均值达百亿元以上。

在产业集聚方面也将取得新成效。通过3年时间,实现产值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分别不少于5个、20个、80个,全省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特色产业园体系。

【科技创新】

三年内开发区实现创新平台“全覆盖”

为扩大公共创新平台覆盖面,全省将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支持建设一批以领军企业牵头设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积极向国家争取建立一批国家级公共创新平台。

通过3年时间,我省将实现每个开发区都至少有1个省级及以上的公共创新平台;每个国家级开发区、市管省级开发区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公共创新平台。开发区内新增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另外,鼓励园区建设与主导产业吻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谋划建设一批空间载体大型化、服务功能精细化、配套设施完备化的加速器。对开发区内获批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择优给予奖励支持。

【特色产业】

培育一批品牌影响力较强的首位产业

在做强开发区特色产业方面,我省将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聚焦工程。其中,皖江城市带积极承接新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要积极承接沪苏浙中心区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加快推动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聚焦主导产业,通过延链补链、重点扶持,培育形成一批产业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大、品牌影响力较强的首位产业;支持开发区围绕首位产业打造省级战略性产业集聚基地。此外,支持沪苏浙、粤闽等地区与我省开发区合作建设创新型特色产业园。

【龙头企业】

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最高奖20万

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个梯次,建立覆盖“省~市~县(市、区)”三级的企业储备库。对首次认定或连续3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择优给予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时,我省将加大对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单项冠军产品的支持力度。

同时,支持企业多源多点对接创新资源,联合关联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开展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合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平台;鼓励技术持有方以技术、设备入股等形式,与投资者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实体,实现产业发展与科技研发共生融合。

【政策保障】

有条件的开发区要“高配”公共资源

今后,对开发区引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落户及住房安排、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置等方面,将给予优先保障。各市、县政府,要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高标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同时,我省还将鼓励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驻开发区。

在资金保障方面,鼓励银行机构特别是法人银行机构,在坚持商业原则及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开发区内分支机构实行差异化管理,适度扩大授信审批权限,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信贷需求;鼓励符合条件的开发区企业并购重组,通过出让股权、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各类资本。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