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在沈阳成立——四地十九家高新区携手共谱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2023-12-18 沈阳高新区
93
核心提示:12月15日,由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同主办,由沈阳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东北地区国

12月15日,由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同主办,由沈阳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隆重召开。四地十九家国家高新区深入开展交流互鉴、协同发展,携手共谱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360截图20231218170611966.jpg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火炬中心副主任盛延林,省科技厅厅长蔡睿、二级巡视员王胜秋,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周舟,浑南区委书记、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闫占峰,浑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沈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任立辉出席会议。会议由闫占峰主持。

会前,与会领导共同参观了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科技成果展。

会议重点推介了沈阳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路径和优势。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蔡睿、吉林省科技厅副厅长吕义、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韩金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一级巡视员黄彦斌、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周舟分别致辞。工信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领导共同为“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发展联盟”揭牌。

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由沈阳高新区、大连高新区、鞍山高新区、营口高新区、辽阳高新区、本溪高新区、锦州高新区、阜新高新区、长春高新区、长春净月高新区、吉林高新区、延吉高新区、通化医药高新区、哈尔滨高新区、大庆高新区、齐齐哈尔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鄂尔多斯高新区共同发起成立。联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聚焦“高”“新”发展目标,推动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区域化资源融合共享,引领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浑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沈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任立辉宣读了《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发展联盟章程》,沈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李广杰宣读了《党建引领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倡议书》,19家国家高新区共同进行联盟倡议签约。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产融合作平台高新区支持专区简介》,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东北地区新赛道报告》。

在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进程中,国家高新区发挥着重要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创新驱动引擎作用。联盟通过搭建交流合作、抱团发展、协同创新的共享平台,发挥以点带面“倍数效应”,放大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实现各地全方位各领域无缝对接,增强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联盟成立后将实现协同发展。

在互通互联方面。加强联盟各国家高新区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重点产业的互联、人才科创的互动。拓宽基层单位信息互通、工作联通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深化跨区域合作,实现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集群之间的互联互通。

在融通促进方面。聚焦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互相学习、借鉴先进工作经验和特色做法,对标找差,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技术、人才和平台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之间的融合发展。

在协同创新方面。聚焦开放创新、共享发展的理念,加快科教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产业共同发展、经济相互促进、整体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沈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胡忠君表示,成立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是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九七”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沈阳高新区作为发起单位,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成立联盟,就是要发挥东北地区各高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加强互鉴交流,实现协同发展。沈阳高新区要充分学习借鉴各高新区的成功经验,以浑南科技城建设为主战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新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宏伟目标贡献沈阳高新区的高新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