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2022-08-16 央视新闻
38
核心提示: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用时6年3个月 英国用时4年7个月,法国用时8年6个月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

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用时6年3个月

英国用时4年7个月,法国用时8年6个月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我国仅用时2年8个月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国之脊梁”

他为国铸核盾,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却不愿被称为“氢弹之父”

今天是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诞辰96周年

没喝过一滴“洋墨水”

他是“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出生于1926年

幼年时代,他目睹山河破碎

经历抗日战争

立志要科学报国

  △于敏与父母合影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

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随后成为物理学家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曾评价道

“我教学了一辈子

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于敏(左一)与同学们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

于敏被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几乎全靠自己

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

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

于敏没有任何留学经历

因此被亲切地称为

“国产土专家一号”

服从分配,转行!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1961年,钱三强告诉于敏:

所里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

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此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但他仍毫不犹豫地选择

服从分配

于敏说:“那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

美国派军舰带着核武器来我们近海示威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1965年9月至12月

年仅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

完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

“百日会战”

开办系列讲座,分析不同的模型……

100多个日日夜夜

于敏常常半跪在地上

紧紧盯着计算机吐出纸带上的数据

生怕漏掉一点有用的信息

在堆积如山的纸带

和密密麻麻的数据里

于敏抓住了氢弹理论设计的关键

打破了西方垄断

  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第一亏欠的是我的爱人”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

仅用了2年8个月

有人将于敏称为“氢弹之父”

但他却婉拒这个称呼

“‘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

我一直不赞成

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研制氢弹,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多年

夫人孙玉芹甚至一度

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

于敏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家事全由妻子打理

2012年,孙玉芹突发心脏病去世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每当被问及这辈子最遗憾的事

于敏首先想到的就是妻子

“第一亏欠的就是我的爱人

经常睹物思情

她照顾了我55年,我也对不起她”

  晚年,于敏依然过着淡泊从容的生活

他在世时只有两次公开露面:

1999年,73岁的于敏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且作为代表发言

  2015年1月9日

89岁高龄的于敏

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1月16日

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他生前曾说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

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这句誓言,他用一生践行

致敬!缅怀!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国家记忆》、中国军网

制片人/柴婧 主编/杜显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