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东西南北 感受2022活力上海

   2022-01-19 新民晚报
43
核心提示:新民图表 叶聆 制图元荡慢行桥横跨沪苏两地 记者 徐程 摄  2022首个工作日,宝山智慧湾迎来忙碌的一天 记

4-50118_p2.jpg

新民图表 叶聆 制图

4-50118_p15.jpg

元荡慢行桥横跨沪苏两地 记者 徐程 摄

4-50118_p22.jpg

  2022首个工作日,宝山智慧湾迎来忙碌的一天 记者 陈梦泽 摄

4-50118_p35.jpg

上海湾区科创中心打造“长三角智脑”记者 陶磊 摄


4-50118_p12.jpg

特斯拉上海工厂总装线,工作人员在检查车身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如果你看到上海的夜光卫星遥感影像,便会发现,这座城市越来越亮。在中心城区的灯火璀璨之外,原本相较之下有些黯淡的沪郊,也日渐绽放出夺目光彩——东边,滴水湖畔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片火热,蓄势待发;西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结出累累硕果;南面的金山,勾勒出“上海湾区”的迷人新颜;北面的宝山,蕰藻浜正化身“科创秀带”,点亮北上海……


去年,正逢“十四五”开局,上海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明天,上海将进入“两会时间”,优化市域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又将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谋定而快动。一年来,砥砺奋进的上海交出怎样的“成绩单”?面向未来,“两翼齐飞、南北转型”中蕴藏哪些新期待?不妨跟着本报记者走过东西南北,一起感受迈入2022的活力上海!


  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制度创新


  “项目攻坚”成为关键词


东边,发展势头正猛。西边,也不甘示弱。新年伊始,地处苏沪交界地带的淀山湖畔,总用地约2400亩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不远处,造型轻盈的元荡桥飞卧元荡湖上,不仅打通了沪苏两地的“断头路”,还串联起两岸绿意,引得游客争相“打卡”。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间”,一幅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画卷正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徐徐铺开。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过去一年,示范区这片肩负着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级“样板间”,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澎湃激荡、百舸争流的局面加速形成。此前公布的“成绩单”显示:2021年,示范区共形成46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推进65个亮点项目。


紧盯一体化发展共性难点问题,示范区去年推出的46项制度创新成果颇具含金量。例如,建立国内首个具备在线填报、信息交互等功能的跨区域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了投资项目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跨区通赔,探索建立绿色保险共保体承保模式。此外,示范区第一年32项制度创新成果正不断推进落地。比如,“医保卡一卡通2.0版”将住院结算纳入异地就医免备案范畴,截至去年11月底异地结算19784人次;示范区跨省公交线路新增至8条,截至去年12月底,各线路跨省公交累计发送11.94万班次、乘客176.11万人次。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工作关键词转为“制度深化”和“项目攻坚”。近日召开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2022年示范区将推进71项重点工作,这些工作将更突出制度创新的重点突破、落地见效和复制推广,并集中力量建设重大项目。


作为华为产业园的重要配套设施工程,华为研发中心(青浦区金泽镇西岑社区)动迁基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按照计划,该项目将于1月底前完成60%室外总体施工量。“华为项目的两个组团预计在今年5月结构封顶。其他6个组团预计在9月能结构封顶。外墙立面、室内机械设备、装修等,预计在2024年初能竣工。”青浦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敏介绍。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核心载体,而“水乡客厅”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中的核心。水乡客厅项目今年将全面启动,按照“一年搭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要求,重点推进“一点一心”、三园、蓝环等项目开工建设。


2022年示范区将聚焦“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和互联互通、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及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项目,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示范区已绘就2022年的‘作战图’,将聚焦近70项重点工作,坚持‘制度+项目’双轮驱动,进一步种好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表示,在重点项目方面,今年安排了近80项新建、续建项目,包括方厅水院、水乡湿地、江南圩田、桑基鱼塘、蓝环工程等生态绿色一体化项目,元荡生态修复和治理项目将全面竣工,23公里生态岸线将实现闭环,“无界元荡”将成为现实。


今年,示范区还将持续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在前两年制度创新“8+1”重点领域的基础上,新增“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形成“8+1+1”重点领域。同时,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攻坚,形成新一批更具含金量的制度成果。“通过改革攻坚,2022年示范区预计新推出30项左右具有含金量、可复制推广的一体化制度成果,包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达峰行动计划、示范区第三批公共服务共享清单等。”张忠伟说。(记者 杨欢)


  北宝山


  立新破旧“科创秀带”点亮北上海


搞科创,一定要在封闭的产业园或者写字楼里埋头苦干吗?宝山的一号湾,颠覆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蕰藻浜,宝山母亲河。两岸,原来的老仓库、老码头、老堆场,转型为高端科创园区,如今又还江于民、还景于民,有了可以走进的绿色空间与亲水平台。蕰藻浜与轨交一号线的交界处,就是一号湾所在地。智慧湾科创园与交运智慧湾,是一号湾亮眼的“姐妹花”。


沿河滨漫步,游星空公园,逛文创集市……你很难想到,这里原本是一个“三毛”之地——屋是“毛坯大棚”,地是“不毛之地”,环境“毛骨悚然”,曾经充斥着各种垃圾堆场、搅拌站、破旧集卡。科房集团巧妙“因地制宜”,让集装箱“长”出咖啡店,老堆场变身创意园。如今,每天来这里上班的白领,大约有三四千人。去年即使受疫情影响,也举办了五六百场活动。


集聚人气至关重要。回忆智慧湾开发最初,科房集团董事长陈剑说:“当时3D打印很火,我们想办法吸引了中国最大的3D打印企业入驻,这也是智慧湾第一家入驻的高科技企业。”几年后的今天,智慧湾已成为3D打印产业集聚地。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3D打印创客空间、3D打印技术应用中心……从聚人气到聚产业,剑指技术前沿——


你以为3D打印只有一种单调颜色?巧良三维正在做彩色3D打印的模拟测试,可以模仿布料甚至肌肤的质感,细腻精美。酷鹰科技则追求“超大型”“超高速”,他们的硬件、软件、材料等3D打印核心内容都是自主研发,多应用于军用模具、航天航空以及大型景观建筑领域。在成都驿马河公园,有一座长达22.5米的高分子材料3D打印桥,就是酷鹰出品。“我们每造一座桥梁,就刷新一次世界纪录。”公司业务总监刘建宏告诉记者。


除了3D打印外,还有不少“硬核”技术,藏在智慧湾充满烟火气的街区里。在园内运营VR体验馆的志鹏科技,主要做的是“数字孪生”。“我们把真实世界反映到虚拟场景中去,通过算法,可以对现实世界作预警。这个技术类似现在流行的‘元宇宙’。”公司副总经理余盛介绍,现实中的船厂被复刻进虚拟世界,不用到现场,就可以亲身“行走”在船厂仓库,以便实时管理。


在蕰藻浜对岸,交运智慧湾,一个没有围墙的新型开放式园区展露新颜。以研发总部、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为主,园区内现在有不少企业已经装修入驻。


一号湾,是蕰藻浜“科创之河”的首发区,也是宝山转型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生动缩影。从空中俯瞰,蕰藻浜的一头连着南大智慧城,一头连着吴淞创新城。从“工业锈带”向“科创秀带”,这条宝山的母亲河,承载着人们对转型的热切希冀,点亮北上海。


今后五年,是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关键时期,也是纵深推进宝山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宝山将全速推进核心承载区建设——


吴淞创新城统筹开发时序,通过市区联合收储、政企协同转型、支持存量升级等方式,加快功能开发与新兴产业导入,两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基本建成,外环以南9平方公里形成中央钢铁公园、蕰藻浜“双带”开发格局,谋划建设一批城市新地标;


南大智慧城则通过组团式高强度复合开发,加快推动南大科创绿洲、轨交15号线TOD、上师大附中宝山校区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形成全面开发态势,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新标杆、产业发展新高地、产城融合新典范。


宝山还将打造与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相匹配的人才高地。以宝山科创人才港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海内外揽才工程,优化“樱花卡”、人才公寓等服务供给,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宝山转型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安居乐业。


对于宝山而言,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关键之年。“立新”“破旧”并举,科技创新引领区域转型,宝山奋力奔跑在新的征程。(记者 杨洁)


  南金山


  推动转型


  “三个湾区”塑造新形象


2022年,金山区将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和“硬招数”,全面推动产业转型、空间转型、治理转型,加快打造“两区一堡”战略新高地,努力建设开放创新智慧的活力湾区、绿色低碳清洁的美丽湾区、文明宜居温馨的幸福湾区,全力塑造“三个湾区”城市新形象。


金山区正着力建设开放创新智慧的活力湾区,产业转型是活力湾区的活力之源。在枫泾镇,华平金山智慧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金山工业区,华东无人机基地的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在山阳镇,正推进低效闲置用地二次开发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面向未来,金山区将狠抓存量、增量、减量和变量,产业形态将向集群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特色化升级。对于以化工产业为重点的传统产业这一“存量”,金山区将加快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氢能源、电子化学品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化工品交易、专业检验检测服务等化工服务业,努力成为高端化工产业的新高地。针对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的“增量”,金山区将聚焦“1+4+X+Y”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1”是指以绿色化工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4”是指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四个产业集群;“X”是指以生物医药、无人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优势产业;“Y”是指以数字服务、创新服务、集成服务等为重点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招新引高,进一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增量资源。同时,金山区还将做好“减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由拔点式向成片式转变,持续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闲置厂房盘活利用;用活科创、数字、文旅等金山产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为产业转型发展赋能加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的金山区将全方位打开两个扇面,加快实现从承接市区的单向辐射向对接长三角的双向赋能,并积极构建南北两个综合交通枢纽,由“末梢”向“节点”转变。


同时,金山将加快构建滨海片区辐射引领、亭枫片区融合提升、亭卫片区产业集聚、中部片区生态“绿核”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其中,滨海片区将加快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汇龙湖国际商务社区、金山大道区域开发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滨海花园城市。亭枫片区将推动三镇协同构建G320文旅连廊,成为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脉和示范带。亭卫片区以金山工业区为核心,以金山二工区为载体,打造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绿色化工、新材料、高端原料药等产业集聚区,成为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的主阵地和增长极。中部片区将依托廊下郊野公园、吕巷水果公园、张堰生态林区,大力发展乡村文旅,成为大都市的后花园、市民的好去处。(记者 屠瑜 实习生 陈佳琳)


  东临港新片区


  示范引领


  “产业布局”跑出加速度


很多临港人,谈及过去一年的感受,都是一个字:热!项目投资热、产业发展热、开发开放热……工地上塔吊林立,招商人员马不停蹄,落户企业接踵而至;在这片承载国家战略的土地上,每天都发生着新变化。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临港新片区挂牌以来,建设跑出加速度,累计新签约项目970余个、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签约落地。在后疫情时代,这样亮眼的数据得来不易。


2022对于临港新片区来说,又将是不平凡的一年。浦东引领区国家战略叠加放大,“五个重要”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迎来收官冲刺,“三年一万亿投资”“三年大变样”两张答卷即将交出,这片热土又会如何演绎令人瞩目的发展新传奇?


新年后的首个工作日,浦东新区2022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临港新片区11个项目总投资1118亿元,占据1/3,这也预示着,浦东引领区与临港新片区两大国家战略将在新的一年中更加紧密地协同推动。在中芯临港、大飞机园、南汇支线等开工项目中,既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产业项目,也有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的长租公寓民生项目,“产”与“城”交织融合,以城促产、以产兴城。1月6日,“五个新城”2022年首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南汇新城又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正如李强书记在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所说,“落实目标任务,要稳扎稳打、扎实推进”。临港新片区要实现三年一万亿的投资目标,就是通过一块一块土地出让、一个一个项目落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迈进。


最近,临港泥城社区的马路上,一辆青绿色公交车的身影引人关注。车身上的“H2O”字样显示了它的与众不同:这是临港新片区首条氢能源公交——临港7路,上路运行已有一个多月。


清洁高效是人们对氢能的第一印象。但一直以来,居高不下的成本、有限的应用场景,却成为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难题。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布局新兴产业的新赛道成为临港的新目标。眼下,临港新片区正通过率先落地以氢燃料电池车为主的应用场景,串起氢能核心零部件“朋友圈”,并通过制度创新优势,积极打造国际氢能谷。


去年9月,康明斯氢能中国总部落地临港,这个集研发、制造、贸易、供应链为一体的世界500强项目,涵盖电解水制氢装备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等业务。目前,临港新片区已落户20多家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企业。


如今,在临港新片区,氢能公交车加一次氢只需3到5分钟,能跑600公里。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是由当地企业自主研发的,通过了5000小时寿命测试。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临港新片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标国际先进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过去一年,临港新片区前沿科技产业加速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首次超1000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能级加快培育提升,其产业规模也将随着一大批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而快速增长。


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让政策创新的底层土壤更加丰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处长吴群峰表示,管委会将聚焦八大前沿产业以及金融、贸易、航运发展中碰到的痛点难点,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松绑、赋能,为产业新形态、新业态的加速形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我们将全力推动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改革开放联动、创新发展协同。”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说,未来浦东将瞄准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扩大国内需求的典范引领、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持续奋斗。


2022,临港新片区蓄势待发,奋楫前行。(记者 杨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