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成都区域创新指数连续四年位列中西部之首

   2020-04-02 中国经济新闻网
24
核心提示:3月31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研创的《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

3月31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研创的《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9)》发布。今年是两份智库成果发布的第五年,两份报告品质高、聚焦准,已经成为国内口碑好、影响大的智库品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指出,两份报告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产生了四个效应:“引导效应”即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光点效应”即吸引关注作用;“品牌效应”即形成了智库的门户产品;“人才效应”即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专家团队。并强调两份报告主题为“区域创新”“决策治理”两个重要内容,只有抓好这两个主题,解决好科技的问题、创新的问题、治理的问题,才能够适应世界的新格局、发展的新变化、决策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智库服务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是全国首个以地级及副省级城市为评价单元的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以“大变局中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主题。通过对五年数据的纵贯分析,认为我国区域创新“多元一体”联动大格局正在形成,呈现:激活“多元”,活力迸发;形塑“一体”,利益共襄;跨越“边界”,创新无疆的三大结构特征。

该报告显示,年度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西安、宁波、武汉和无锡。深圳已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榜首,成都则连续四年位列中西部之首。此外,成都在年度创新环境指数、年度创新投入指数中均位列第三位。而创新区域分布上,呈现“东部领跑,中部、东北和西部跟跑”的格局,东部“高位失衡”,中部、西部和东北“低水平均衡”依旧持续。

该报告还专题研究了四川省区域创新状况,呈现四大特征:一是区域创新活动高度集聚。四川五大经济区的创新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二是协同创新网络初步显现。初步形成了全省市(州)间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大一小”的协同创新网络。三是创新主体合作不断加强。就创新主体间合作而言,高校和企业合作创新最为密切,且保持稳定增强态势;其次为产学研合作,即企业、高校、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创新;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位居第三。四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四川省数字经济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排名第六,列中西部地区第一。

该报告还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格局依然呈现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区域协同创新尚处起步期、南北差距已超过东西差距、创新型企业可持续性不强、治理改革仍受体制性束缚等五大发展困境。提出立足全球视野,推进“精准创新”;依托城市群,推进“协同创新”;顺应区域差异,推进“梯级创新”;注重主体协作,推进“多元创新”;坚持改革引领,推进“治理创新”等对策建议。

当天还发布了《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9)》,该报告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作研究,持续打造的西部首家智库成果。该报告指出,韧性是2018年中国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把发展镶嵌到变化中、把目标镶嵌到互动中,智库更具有适应性。而且,智库普遍把科技作为换挡的关键,在科技中寻求立身,让智库发展有了硬核。

该报告指出,中国智库发展要关注五点:第一,智库的“正智”和“真智”。第二,智库与核心决策层的关系。第三,智库高定位与人才低认同之间的矛盾。第四,智库与科技如何实现并行不悖。第五,智库“走出去”的局限性。并对我国智库改革提出五点建议:逐步强化智库高质量发展的五点认识;局部改善智库与决策层的松散关系;有序带动人才高端化、特色化定位;适度推进技术与智库建设同频共振;不断强化智库“走进去”国际定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