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走市场化道路,解决企业共性难题

   2021-05-14 科技日报
23
核心提示: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揭牌、院士专家成果展示馆

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揭牌、院士专家成果展示馆开馆。展示馆聚焦创新和新兴产业,呈现近年来院士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原创性重大成果。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编者按为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创新创业,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它们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优化创新和产业化环境,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何在解决企业共性难题的同时,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上海浦东张江,从农田阡陌到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张江药谷用20多年完成蝶变。

蝶变的背后,离不开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助力。从2004年上海张江探索建成全国第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和公共实验平台,到目前总量超过100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这些平台覆盖了药品研发到上市过程的全产业链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在类型多样的国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中,既要坚持市场导向,又要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定位,亦是考验。

经过20多年探索,以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谷平台)和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持续创新,在公益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提供技术服务,也孵化企业

走进张江创新药的摇篮——药谷平台,看到的不是普通孵化器的格子间,而是一间间整洁的生物医药实验室和一台台不停运转的仪器设备。在药谷平台,入孵企业可以享受3万多平方米的孵化实验场地,可用作生物和化学专用实验室的孵化单元总数近150个,同时还可以享受药谷平台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一站式解决企业研发场地以及综合配套方面的问题。

成立于2004年的药谷平台,是张江最老牌也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和公共实验平台。

本世纪初,为了解决张江药谷内创新创业企业的共性问题,在上海市科委、市药监局、浦东新区科委和张江集团公司的支持下,组建了药谷平台。目前有实验场地3800平方米,累计为张江园区内外1200多家客户完成约50多万份样品的检测,检测量连续10年居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前列。

“欣凯医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一类新药,就是用的这台核磁共振波谱仪做的药学结构确证,艾力斯医药也用过这台仪器,君实生物、维亚生物等孵化企业都是这些仪器的用户……”走在实验室里,药谷平台总经理姜涛对这些仪器设备如数家珍。

2007年12月通过国家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同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

“通过专业技术服务,为孵化器内外的创业项目及张江科学城中小企业提供从原料药检测、新药临床前研究开发到大型设备的共享以及与其他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RO)对接合作的集成化服务,是药谷平台和国内其他孵化器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最具特色的服务模块。”姜涛说。专业技术服务,是药谷平台的特色功能。而完善创新生态,则是药谷平台不懈追求的使命。

孵化器发展,需要一点市场化

“投资功能对孵化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助推器。剥离投资功能的药谷平台缺少和资本的良性互动,也就缺少了造血功能和孵化的氛围和活力。只靠房租和专业技术服务,孵化器自身发展的能级提升是有很大挑战的,难以长久持续发展的。”姜涛惋惜地说,“这成了孵化器发展的瓶颈。”

药谷平台近年来的发展规模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从2015年开始,药谷平台虽然孵化的优质企业和项目越来越多:华领医药赴港上市、君实生物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首家“新三板+H+科创板”企业、维亚生物赴港上市、美迪西生物科创板上市……而作为这些企业早期的摇篮,药谷平台的营收却基本原地踏步,“只能眼睁睁看着车开走了”。

“我们也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突破创新,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平台能级,就会与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更不用说满足服务企业的共性需求了。”对于药谷平台的未来,姜涛不免担忧。“需要创新机制去刺激一下,不然就只能是一潭死水。”

在姜涛眼里,投资功能就是那块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的木板。

“孵化器与投资相联动,有很多先天优势。”一般的投资团队只能根据企业的财报去评估企业发展,但孵化器每天都和企业在一起,能了解到很多资本看不到的细节。“比如入孵企业说还想要一个新的实验室,哪怕是电费一段时间涨了很多,这些细节都能从侧面反映企业的发展状态,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评估企业和项目的成长情况,并且我们也有非常专业的技术团队和投资团队。”

盈利,还是公益?这对姜涛来说,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只有好的市场机制实现盈利,才能支撑平台实现更好的公益服务。

转制,是唯一选择

而对于离药谷平台不远的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诺思)而言,同为国有体制和生物医药行业,转制,像是一股活水,为平台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纷纷建立和实施了GLP规范(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逐渐成为国际通行的确保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的规范。我国的GLP工作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GLP的概念才被引入中国。

1993年,在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重点建设项目资助下,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安评中心)作为首批5个国家级GLP中心之一成立。

2007年起,为完善新药审批制度,所有的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在经过GLP认证的实验室进行。安评中心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新药安全的“守门人”。

2010年,是安评中心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一方面,此前建立的一期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设施已经满负荷运转,扩建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经过近20年的发展,尤其是国内新药市场的爆发,民营资本不断涌入,作为行业上游配套的药物临床前研究行业,俨然成为一片蓝海,也不再是曾经国家重点支持的前沿领域,要想扩大投资绝无可能。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利用市场化渠道推动安评中心继续发展,成了唯一选择。安评中心为了实现转制,基于当时政策环境,设立了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安评中心的转制承载单位,与安评中心并轨运行。

益诺思总经理常艳记得,当时为了推进转制,当时安评中心很多员工主动放弃了事业单位的各类待遇。“政府不急,但我们很急,都是我们在催着推动转制。”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别人都巴不得拿着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只有你们吵着闹着要出去”。但安评中心团队成员心里清楚,药物临床前研究作为医药研发、生产中的重要一环,是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安评中心有很好的基础,只有进入市场,才能赶上市场的红利。

益诺思市场化运行后,迎来了飞速扩张时代。

2019年,益诺思营业收入高达1.7亿元,在全市200多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中排名第9;2020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5亿元,并且未来预期增长速度高达30%。

基于多年GLP的服务经验,益诺思对于新药安全性评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试验技术、结果解析、研发策略等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只是单纯的一摞报告。“一般的CRO企业不对工艺设计和结果负责,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们的研发团队行业往往专业跨度不够,发现问题后很难解决,我们的服务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常艳表示。

而这既是益诺思的优势,也是其作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社会责任。

截至目前,益诺思已经为国内外490余家制药公司、新药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提供超过5000项服务。

在国有控股的风筝线下,益诺思乘风飞翔,拥抱市场,实现自身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能级。而这也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更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

以药谷平台和益诺思为代表的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不但为生物医药等前沿和重点产业提供了创新驱动力,其自身也在不断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在公益和市场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平衡点。

王 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