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湖北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式启动建设

   2021-02-24 湖北省科技厅
35
核心提示:  2月18日,湖北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式启动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辐射带动鄂
  2月18日,湖北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式启动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辐射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协同发展,有助于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也是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引擎工程。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通过建设高能级创新承载区,支撑武汉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全省全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1.在发展基础上,2019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集聚了近百所高校、73名“两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家国家研究中心、2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约占全省60%;在“光芯屏端网”、生物、智能等领域集聚了中国信科集团、长江存储、人福医药、东贝集团、科峰传动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2.在目标定位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武汉“两个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发展定位,力争到2025年,东湖科学城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走廊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R&D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到2035年,“大走廊”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东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3.在空间布局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构建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以“大走廊”为创新产业联动轴,沿三条特色产业带串联若干特色发展组团的“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科技产业空间布局。“一核”为东湖科学城,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形成“一岛三板块”发展布局,强化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新兴产业生成四大功能,打造“大走廊”核心动力源。“一轴”为创新发展联动轴,以东湖科学城为中心,串联武鄂黄黄咸城市主要功能板块和重要创新平台。“三带”为三条特色产业带,即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大健康产业带和智能产业带。“多组团”为若干特色功能组团,包括大光谷创新组团、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花湖机场临空组团、环大冶湖智造组团、黄冈特色产业组团、香城绿色产业组团。
  4.在重点任务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打造“高水平”东湖科学城创新极核。聚焦创新策源,建设东湖科学城,以湖北实验室引领,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推进“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构建原始创新战略力量,推动前沿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培养引进硬核科技企业,完善新兴产业育成机制,加快形成更多湖北优势、地方特色的独门绝技。二是推进“跨区域”五城产业承接协同。坚持精准聚焦、协同互补、错位发展,突出武汉引领地位,发挥鄂黄黄咸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重点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国际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产业带,发展壮大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强化“多要素”资源聚集。提升东湖科学城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度,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新型用地供地模式,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与价值挖掘,加快多种要素聚集,提高科创资源配置效率。四是推动“同城化”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探索跨区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各地,孵化在武汉、壮大在各地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科学合理、协同高效的整体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