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钢企上调产品价格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2024-10-29 中国证券报
63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董添受钢材市场“量价齐跌”等因素影响,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表现较为平淡。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

● 本报记者 董添

受钢材市场“量价齐跌”等因素影响,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表现较为平淡。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共有10家上市钢企披露2024年三季报。其中,5家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3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不过,近期部分钢铁企业宣布涨价,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近期钢材价格快速上涨,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提升钢企盈利水平。

需求回暖助推价格回升

近期,宝钢、鞍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公布了2024年11月份产品价格调整政策,均在10月份的基础上大幅上调出厂价,每吨最高上调600元。

对于此次价格上涨,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1月企业的订单较上月有明显改善,助推价格回升。在需求回暖等因素支撑下,近期钢材价格快速上涨,这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提升钢企盈利水平。

王国清表示,从钢企盈利看,9月份三级螺纹钢即期原料、两周库存原料测算毛利分别为93元/吨和68元/吨,均由亏转盈;9月份热轧卷板即期、两周库存原料测算亏损分别为201元/吨、225元/吨,较8月分别减亏48元/吨、121元/吨。10月份,钢材市场价格震荡上行,钢企有望扭亏为盈。

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同比下降0.8%,钢材价格指数均值同比下降7.67%,钢价降幅明显大于矿价降幅。铁矿石价格处于相对高位,主要原料成本高企导致钢铁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1.1%,国际四大矿山的销售利润率为25.5%-45%,产业链利润分配严重失衡。

产量有所下降

产量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68亿吨,同比下降3.6%;生产生铁6.44亿吨,同比下降4.6%;生产钢材10.44亿吨,同比下降0.1%;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6.88亿吨,同比下降6.2%。

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前三季度,全球粗钢产量13.94亿吨,同比下降1.9%。

出口方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出口钢材8071万吨,同比增长21.2%;出口均价770美元/吨,同比下降21.6%,但比同期国内钢材均价仍高39.5%;累计出口金额621亿美元,同比下降5%。累计进口钢材519万吨,同比下降9%;进口均价1673美元/吨,同比下降0.9%。折合粗钢净出口8015万吨,同比增长25.8%。

中钢协介绍,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的特征更加明显。前三季度,粗钢表观消费下降6.2%。8月、9月,粗钢表观消费分别下降13.5%、11.1%,连续两个月两位数下降。企业把握生产节奏难度加大,加强自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需求结构出现变化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共有10家上市钢企披露了2024年三季报。其中,5家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3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多数钢企业绩表现不佳。其中,沙钢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108.07亿元,同比下降6.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05亿元,同比下降43.15%。常宝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2.25亿元,同比下降17.4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11亿元,同比下降33.82%。

中钢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钢铁企业收入整体降幅大于成本降幅,行业效益同比下降。前三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4.54万亿元,同比下降6.87%;营业成本为4.31万亿元,同比下降6.14%;利润总额为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平均利润率为0.64%,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截至9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91%,同比上升0.75个百分点。

中钢协认为,钢铁消费需求总体将呈现下降态势。世界钢铁协会预测,中国钢铁需求2024年将同比下降3%,2025年下降1%。不同品种的需求将持续分化。其中,建筑用钢需求将下降但有望边际改善,制造业将成为支撑钢材需求的主要动力。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加快发展,将有力拉动相应钢材品种需求。

“粗钢产量调控政策继续执行,为钢铁生产节奏放缓创造了条件。同时,钢铁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共同维护行业平稳运行。”中钢协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责任编辑:王婉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