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滁州市“六个强化”推动“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

   2024-04-13
40
核心提示:2023年,滁州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扎实

2023年,滁州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扎实有序开展“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在创新主体培育、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成效明显,企业主体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已逐渐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强化机制建设,部门协同形成合力。一是加强科技、税务、财政、统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同推进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研发费用归集、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中的困难问题;二是制定《滁州市“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方案》,成立市县联合服务小组,划区分片开展清零任务包保,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期限;三是把“双倍增”“两清零”工作列入对县科技工作考核,采取季度考核方式对工作成效进行市级“赛马”,建立“两清零”月通报制度,推动各地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局面。

强化主体培育,聚焦创新激发动力。以“2023年全市科技部门常态化服务企业”专项行动为载体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全市科技系统累计走访企业946家次。2023年,全市累计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09家,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5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300家。在2023年全省三季度科技赛马中,滁州市“科技企业指标”得分全省第4;一、三季度营商环境考核,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指标分列全省2、3位。

强化培训指导,政策先行精准发力。一是政策宣讲,精准指导。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政策培训20余场,围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活动判断与费用归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申报等方面进行政策讲解,线上线下参训企业超1200家次。二是靶向施策,精准发力。2023年,滁州市对研发投入百强企业、研发强度超10%企业新增研发投入按比例给予奖补,市县共计发放奖补资金2300余万元,激励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71.47亿元、较上年增长21.55%。出台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办法,按照“五有”标准,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2023年,全市实现无研发活动企业清零125家、无研发机构企业清零38家。

强化项目引领,平台构建推进有力。围绕八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组织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科技攻关,累计实施两批八大产业链强链补链攻坚项目24个,安排项目经费2340万元。2023年,全市新增省企业研发中心41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突破300家。滁州市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签订全面深化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工大智谷”、南京大学材料研发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长研究院、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滁州科教创新园等平台载体。

强化金融支持,资金保障增强活力。针对科技企业“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两高一轻”特点,出台《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办法》,2023年共支持27家企业贷款融资1.43亿元,给予保费补贴52.97万元;设立安徽省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滁州子基金,累计投资市成果转化类项目12个、投资总额近1.9亿元。

强化成果对接,要素保障提升能力。2023年备案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133项,其中沪苏浙项目40余项,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登记额4970万元,较上年增长240%以上。全年登记科技成果3719项,其中1580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均列全省第2位。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滁州系列活动,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促成产学研合作、基金投资、研发平台签约70余项、新聘任双链融合专员27名,解决企业技术需求36项,招引人才20余名。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