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钟南山首次以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身份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的“科学的春天” 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12 南方日报
31
核心提示:“从1960年毕业到现在,我工作了60多年,产出成果最丰富、让老百姓受惠最多的,就是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后的

“从1960年毕业到现在,我工作了60多年,产出成果最丰富、让老百姓受惠最多的,就是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后的这3年。”3月2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道。

在他看来,这得益于广州国家实验室践行的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国家实验室就像一根线,将相关领域最强的研究力量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合力攻关。”他说。

这是钟南山首次以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的身份接受集体采访,他透露了广州国家实验室要聚焦做好的“三件大事”。为了做好这些事,实验室协同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让整个研发链条形成合力,推动科研工作快步向前走,让更多“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成果快速落地。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钟哲 吴雅楠

实验室任务

要聚焦做好三件大事

广州国家实验室安排了相当充实的力量,研发更多的广谱疫苗、药物,为今后做好准备。

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控领域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钟南山透露,广州国家实验室承担的是国家任务,要聚焦做好三件大事。

“第一是服务于国家的安全,重点围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开展工作。”钟南山说,对抗非典、MERS时所取得的经验,已被用到了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工作中。如今,虽然新冠的影响减弱了,但广州国家实验室仍安排了相当充实的力量,研发更多的广谱疫苗、药物,为今后做好准备。“针对流感,我们研发了两种新药,与现在的药物相比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其中一款即将进入最后的审批程序。”

广州国家实验室要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钟南山说,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的重点在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肺癌到了有症状、不舒服的阶段才就医,五年生存率只有20%左右;以我们现在的能力,在早发现的基础上,五年生存率能提升至80%以上。慢阻肺也是同理,如果到有症状了才治疗,肺部功能至少已经下降50%,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最后,广州国家实验室还聚焦于先进技术、先进器械等方面的“国家安全”。

钟南山说,以透射电镜这样的关键设备为例,万一遭到国外封锁,我国的很多研究领域可能停滞。在今年初,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牵头研发的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太行”正式发布,我国由此摆脱了透射电镜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新型举国体制

国家实验室要“串珠成链”

广州国家实验室就像一根“线”,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将各领域最强的研究力量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变成一条漂亮的项链。

广州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年轻”的单位,人数不到千人,很难“包打天下”。那要如何才能发挥好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价值?

钟南山认为,广州国家实验室必须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科技攻关,调动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

用他的话说:广州国家实验室就像一根“线”,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将各领域最强的研究力量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变成一条漂亮的项链。

“作为国家实验室,国家会给具体的任务,比如完成一项成果、研发出一种设备。”钟南山说,广州国家实验室做任何研究都以临床目标为导向,以服务国家需要为目标,推动研究结果转化为落地成果。

“我们要找就找国内最好的单位合作。”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广州国家实验室引领让整个研发链条形成合力,推动科研工作快步向前走,让成果快速落地。

在钟南山眼中,得益于新型举国体制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广州国家实验室与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口服单药——来瑞特韦片,仅仅花费了18个月,并在第20个月就正式上市。

“国际上很少能有这么快的研发速度。这一次,我们真正体会到国家实验室的理念、模式是对的。”

钟南山对实验室的900多名职工“撂狠话”:来这里就要有使命感,不是来做自由探索式的科研,而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成果必须做出来;你要么不来,来了必须完成,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国家实验室的使命。

在他的影响下,广州国家实验室践行“双转化、双推广”全链条科技研发理念,把经验医学,特别是中医转化成循证医学,把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同时,这些产品要能向基层推广、向市场推广。“在中国搞生物医药,技术理论可以研究到很高精尖,但最后一定要落到基层,实现效优、简便、价廉、安全。”

新的“科学的春天”

希望科学成果转化效率再高一些

“新”指的是创新,“质”指的是高质量,“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研究要落实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

1978年,年仅42岁的钟南山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那时,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在钟南山眼中,什么是新的“科学的春天”?

“当年所说的‘科学的春天’,是呼唤大家解放思想,向科学进军;如今,新的‘科学的春天’,我认为就是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钟南山解释,“新”指的是创新,“质”指的是高质量,“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研究要落实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

这与他多年来强调的“双转化、双推广”不谋而合。钟南山曾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现在有观点认为发论文就等于科技产出和创新。我认为,发表高水平文章顶多是创意,要转化为社会成果才能算创新。”

钟南山希望,思考临床问题的人再多一些,科学发现向成果转化的效率再高一些。

他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只有20%左右。如果在我们的重视推动下,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有一天能达到40%甚至50%,那我认为就是‘春天’最直接的体现。”

人生经历

在承担国家使命过程中收获成长

回头看,我只是被逼出来的,不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后去创造成果,而是事到临头,不得不学、不得不提高。

科研的使命是转化,国家实验室的使命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钟南山说,正是在承担国家赋予的使命的过程中,他几次得到成长,找到自己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兴趣,并决心为之付出一生。

采访现场,他动情地回忆起那些遇见挑战、感受呼唤的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青年时期,只读了3年半大学的钟南山,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进入慢支炎防治小组,钻研呼吸系统疾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学习了大量慢支炎相关知识,扩大呼吸系统疾病研究。

第二个时刻是壮年时期。2003年抗击“非典”,钟南山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慢性呼吸病联盟医学顾问、流感专题小组成员,喊出“把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但钟南山心里其实也踌躇:“书上都没写,但病毒逼着你去研究,都是边干边学。”

第三个时刻,是疫情防控中,他成为那个冲在前面的人,告诉社会各界“病毒人传人,要隔离”“可防可治,不必恐慌”“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必须有坚强的斗志”。

在这场采访中,钟南山公开剖白:“在这之前,我对疫苗、制药、早期检测、预警分析这些最专业的内容,其实并不精通,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回头看,钟南山说自己只是被逼出来的,不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后去创造成果,而是事到临头,不得不学、不得不提高。

这种目标任务导向型的进步让钟南山获益一生。因此,他也想通过广州国家实验室引导科研路上的后来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把科学家智慧凝成产品、用于人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