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华为将引领全球5G网络发展 运营商认为华为很安全

   2018-02-23 环球网
24
核心提示:中国的华为公司(Huawei)正在与欧洲和亚洲的大型电信运营商建立更紧密的商业联

中国的华为公司(Huawei)正在与欧洲和亚洲的大型电信运营商建立更紧密的商业联系,以使该公司在全球下一代的5G通讯网络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华为在中国这个即将成为全球最大5G市场将居于主导地位早已毋庸置疑,现在它还在寻求路径以与竞争对手爱立信和诺基亚在全球其他几个利润丰厚的市场竞争。

目前在测试阶段的5G网络将依赖于小型密集天线阵列和云技术提供比现有4G网络快50或100倍的数据,5G网络将会成为未来一系列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

据路透社(Reuters)以往对公司的报道和评论来看,尽管距离真正铺开5G网络建设还有一年的时间,华为早早的与25家电信运营商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以试运行5G设备。

这种谅解备忘录通常被认为是正式合同的早期版本,而这些电信运营商就包括了英国电信、贝尔加拿大、法国橘子电信、德国电信还有沃达丰等。从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的步伐似乎落后于瑞典爱立信(Ericsson)的38份谅解备忘录以及芬兰诺基亚的31份,不过这些数据不包括尚未公开的交易。

然而,这家中国公司与运营商之间的现有合作关系可能会给它带来额外的优势,截至2016年,华为表示,在全球537个4G网络中,它提供了超过一半的份额,在90个4.5G网络中有59个是由华为所提供,4.5G被认为是到5G网络的过渡阶段。

“现有的网络设施很重要,因为这都是运营商前期投入的资产,需要继续维护,使用同一个供应商显然有助于节省资金。” 市场调研公司Dell 'Oro的顶级分析师斯泰芬·庞格拉茨(Stefan Pongratz)做出如上表示。

华为还有一个主场优势,华为和中国本土的另外一家网络设备提供商中兴通讯各自占据了约三分之一的5G网络合同,而其他的国外公司只能争夺最后的三分之一市场。据有着将近800家移动运营商会员的GSMA协会预计,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将有12亿人口接入5G网络,而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

不过,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其他网络设备提供商一样,华为在5G研发中投入了巨资,但是对于全球运营商何时将会采用这项技术并没有确切时间表,许多资金紧张的运营上,希望在看到切实的消费者和商业需求之后在投入资金进行资产配置,而在一些新兴市场上4G都还没有普及。

根据财报显示,未上市的华为的去年总收入约为920亿美元,体量大约是诺基亚或者是爱立信的三倍,而收入的一半左右来自于中国。根据市场调研公司Dell 'Oro的数据,上一个季度,华为公司售出了32%的全球移动无线网络接入设备,超过了爱立信的20%和诺基亚的25%。

近年来,在利润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爱立信一直承受着削减成本的巨大压力,而诺基亚不得不在其网络业务中整合多个收购项目。诺基亚表示,它相信其广泛的5G投资组合,包括管理网络的软件和服务,将使其赢得更大的电信市场份额。

爱立信表示,其与客户的长期合作以及5G的先进专利组合将使其保持竞争力。“我们所有的客户都在关注5G,”爱立信的一位发言人说。

  运营商们不担心

除了潜在的商业利益之外,华为与世界各国运营商签订的协议也表明,许多美国的盟国并不认同美国所谓的安全担忧。美国已不止一次提出禁止华为参与美国政府网络设备的投标活动,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流出的一份报告甚至显示,美国政府将建立自己的5G网络,这遭到了行业专家的嘲笑。

华为已多次严词否认在美国进行间谍活动,其一位发言人表示,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都受到了来自政府和客户的信任,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风险并不会因为其他原因比竞争对手高。其全球供应链和生产能力是始终如一的。

贝尔加拿大无线网络副总裁布鲁斯·罗丹(Bruce Rodin)说,贝尔加拿大聘用一家外部网络安全公司对华为的产品进行了广泛的测试。罗丹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做了大约10年的测试,从来没有看到过恶意代码或后门。”他将美国的行为描述为是一种保护美国公司的行动。“这是一个商业行为,美国正在保护他们的产业。”罗丹说。

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表示,它与华为在许多层面合作中,没有发现任何安全风险的证据。一位发言人说:“硬件是根据德国电信的规格设计的,由我们自己的安全部门进行检查。”Orange对路透表示,该公司对华为“与任何供应商一样”持谨慎态度。

关于5G部署时间的争论将成为本届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首要议题,目前移动通信行业正期望即将到来的5G技术能在2020年掀起新一轮移动设备和服务消费的浪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