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闭门造车9个月 张向东先造“百年”叛逆连

   2015-07-01 极客公园
25
核心提示:来源:极客公园 作者:纪云 张向东现在还记得,当去年十月他宣布从久邦数码辞职加入 700Bike 去造自行车的

来源:极客公园 作者:纪云

张向东现在还记得,当去年十月他宣布从久邦数码辞职加入 700Bike 去造自行车的时候,那些如潮而来的祝福和好友们的艳羡。

不过他也记得很清楚,其中多少隐含着一点担心和怀疑。所有人都知道,非要任性地把自行车从爱好弄成事业,这不是激情那么简单。

其实,在他宣布造车两个月后,他的第一辆原型车就已经造出来。这辆车在张向东的办公室里藏了好几个月,无数朋友来探班都被张向东瞒着绝口不提,以至于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外界都没有关于他的自行车的任何消息。

直到上个月张向东每年都组织的「时在小满」派对,来宾才纷纷意识到这家伙的自行车可能要发布了。果不其然,几周后张向东发起一场自行车盲订活动。种种迹象表明,七月将是张向东真正发布他自行车事业第一个产品的原点。

从造出原型车到产品发布,这中间花了大半年时间。张向东觉得耐住寂寞选择不先发布而先搞制造无比正确。他担心的不是造势,而是实实在在的制造。

确实如此,在不久前的那次盲订中,尽管没有任何产品形象和图片,700Bike 还是很快就收获到两万多个预订,以至于太过火爆不得不提前结束。

「我一直担心的不是别人不喜欢,而是怕他们喜欢了但我们造不出来。做一个让人惊艳的样品出来是容易的,但能不能做几万个出来才是真正的问题。」张向东说。

从惊艳的概念到有问题成品的反差,在张向东眼里恰恰是过去很多硬件创业团队遭遇的困境。特别是众筹这事情火起来后,很多团队开始寻找捷径向前跑——明确了想法、造出样品后就赶紧发布。结果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跳票,和最终让人大失所望的成品。

过去九个月,张向东这个互联网人从移动互联网行业跳到自行车这个轻工业制造业,他认为自己的最大收获是「验证了自己最聪明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不够聪明」。张向东觉得放弃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惯性,放弃捷径,耐住寂寞闭门九个月来造车做对了。

「还有就是」,他补充道,「从造车的维度看,我发现自己玩了十多年自行车,其实对自行车并不懂。但我找到了一群真正懂的伙伴。」

组建一个高竿的「叛逆连队」

张向东喜欢自行车这件事人尽皆知。他的办公室里永远摆满自行车,生活中也浑身上下无一不带有自行车元素。比如接受极客公园采访的这一天,他穿了一件自行车主题 T 恤和在口袋处特意做加厚处理的骑行牛仔裤,背的也是产自瑞典的骑行背包。

他经常在微博上展示各种自行车,有时还谈论自己买的那些车,他给它们一一取了名字。这些车大多价格不菲,外观时尚,每辆车后面他都能说出好多门道。

不过真正开始造车,张向东花时间最多的不是自行车本身,而是组建产品团队。「在创业上我又不是新兵蛋子,我是创业过两次的人。」张向东说。他知道自行车这个市场单凭几个互联网人做不了,在这个领域个人英雄主义毫无意义,组队升级的能力才是核心。

张向东找的第一个人是刘冬,负责产品研发和供应链。

「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他吗?因为刘冬是那种在我说得很兴奋时能保持面无表情的人。」张向东乐呵呵地说。

刘冬是他的「对立面」:他不像张向东那样激情洋溢,也没那么喜欢自行车,对这个行业不会如数家珍。但刘冬之前曾在久邦数码与张向东共事多年,理工科出身,无论做事还是思维都极有条理。这不仅仅刚好平衡张向东的文艺气质,更重要的是,当他决定去了解一个行业时,知道从哪里下手。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做的唯一一件事是不停地拜访捷安特、永久 C、美利达这些公司里有经验的人,就像采访一样,问他们对自己所处自行车行业的看法。」刘冬说。

他想通过这种行业调研将自行车研发过程的元素拆解出来:了解它有哪些环节,在每个环节行业内能做到什么程度,分别有哪些标准,哪些人在做这件事。

「我用从 a 听到的信息问 b,从 b 听到的信息问 c,最后我就是那个信息最多的人。我问最多的问题是你们公司的部门架构是什么」,刘冬说。如果对方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知道自己找的人不对。架构最能体现一个公司的管理策略,设置一个部门就一定有原因。各部门之间的流程、关系、问题,甚至矛盾,都能映射出管理重点。从一个看似唠家常的话题入手,找出一群热爱自行车,具备专业能力,具有创新态度,敢于跳出来做出改变的人,是他当时最重要的工作。

他见了五十多个人,最后找到了五个核心的人。这些人在各自领域都有深厚积累:研发中心负责人王亮在明基有十三年产品设计经验,获得过红点、IF 等各种设计类奖项;刘敏捷有十二年自行车行业经验,曾在捷安特工作八年,负责过年产量三十万台的供应链管理;生产负责人徐耀堂有十四年自行车行业工厂管理经验;郭晶晶曾经是全球第一折叠车品牌美国大行(DAHON)的市场总监;九三年出生的设计师谢鹏翔是汽车设计专业出生,因为热爱而钻研自行车设计,之前自己还创业做过自行车。

之后他又陆续找来普利司通的设计师,捷安特的项目经理,结构工程师等,共同组建了现在这支二十多人的造车团队。

「我们的目标是让核心团队成员在自行车领域的经验加起来比一百多年的自行车的历史还要长。」张向东扬起嗓子笑着说。

刘冬忙不迭地解释:「这不是个口号,主要是我们知道自己没有时间走弯路,学费很昂贵,所以要把每一个环节靠谱的人都找到」。

这个组团队的过程前后花了四个月,最后一个人直到今年农历新年结束后才到位。

产品团队组好之后张向东和刘冬两个人都感觉到变化明显。「去年我们做产品预研时觉得很痛苦,因为产品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来问我和向东这个可行吗,那个可以吗?我和向东并非自行车研发出身,我们可以准确定位用户,定位市场,但如果这个研发标准是我跟向东来定义,而不是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来定义,那就一定是错误的」,刘冬回忆。

「核心人才的进入,让研发过程更专业,也更严格。在他们面前我们现在已经说不上话了,谈到锻造、公差、强度补强,只有听的份,我觉得这才是让我最踏实的。」张向东紧接着说。

今年三月张向东去了北美手工自行车展,他在那里拍了 500 张产品细节图,打算回来后在公司内部分享。没想到讲着讲着变成设计师谢鹏翔的分享,他能对着张向东拍的照片逐一分析原理、思路、解决方案、可借鉴点。「简直就跟他也去了现场一样」,张向东感慨。

张向东还说了一个例子,自己已经接触过很多自行车,但拿一辆车放在面前,他也说不出这辆车成本是多少。但团队里的刘敏捷就可以,因为他多年的供应链工作经验使他能准确预估出一辆车的成本,任何一辆自行车放他面前,他摸索几分钟,说出的成本误差基本能控制在五十元以内。

张向东说自己能拉来这么多大牛,本质上还是因为整个产业中有很多人期待变化,很多想法被产业现状所束缚,而这些有叛逆精神的专业力量,其实等待就是一个靠谱的、并且能够释放他们价值的「变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