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舟山:三链同构加速提升研发投入

   2022-05-11 创新浙江
26
核心提示: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指标,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牛鼻子”。国际上通

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指标,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牛鼻子”。国际上通常采用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在创新过程中,R&D活动是创新的源头。“创新浙江”公众号推出“研发投入大比拼”系列报道,聚焦全省各地在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舟山:三链同构加速提升研发投入

近年来,舟山市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计划,以政策服务链、协同创新链、多元化平台链“三链”同构,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研发活动,加速提升研发投入。全社会R&D投入强度由2019年的1.06%增长到2020年的1.74%,增幅达0.68个百分点;R&D投入总量由2019年的14.4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6.38亿元,增幅达82.2%,研发投入总量和研发投入强度增速均列全省首位。

根据2022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舟山市重点科技指标持续提升,整体情况向好。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4.95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居全省第一。1-3月,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3.61亿元,同比增长33.1%,增速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

精准桥接政策服务链

破解研发投入痛点

持续实施政策激励引导。出台并深入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舟山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攻坚专项三年行动方案》《舟山市科技惠企政策》等一套“真金白银”强投入政策,释放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加速创新主体形成“研发-奖补-进一步研发”的内生动力直至高质量发展模式。2021年,舟山地方财政科技支出9.43亿元,同比增长30.79%,科学技术经费增长幅度超过本级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达33.4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48.66亿元,同比增长51.6%,增速居全省第一,实现利税398.52亿元,同比增长245.8%,增速居全省第一,且远高于全省18.2%增速。

持续提高研发投入统计服务水平。定期组织开展研发投入统计专项培训,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指导企业做好研发会计科目或辅助账等基础性工作,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做到账表“应建尽建”、费用“应提尽提”、数据“应统尽统”;深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切实尝到研发创新提升企业效益的甜头。2021年,全市211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0.93亿元,同比增加0.11亿元,增幅为13.41%,减免新办高新技术企业房产税21户次,减免额达741.31万元;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428户,加计扣除金额14.05亿元。

持续抓好关键点拉动整体跃升。市、县(区)、功能区组建联合科技服务工作小组,组织专家团队重点走访、征集、破题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需求,对R&D投入重点企业进行研发费财务归集辅导,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发经费归集流程制度。如针对舟山市石化产业,科技等部门专家多次赴浙石化龙头公司开展研发项目确认,指导企业如何正确归集超千万元的研发项目,2021年该公司研发投入37.5亿元,已成为该市企业研发的“航母”。

高效打通协同创新链

增添研发投入活力

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连续实施三轮科技型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完善省、市、县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批研发机构、增加一批研发投入新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加快形成创新主体壮大与研发投入提升“双螺旋”上升的“场效应”。全市4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226家有R&D研发活动,比重居全省第三;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1家,同比增长约20%;全市人均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原值达到38.84万元,居全省第一。

优化重大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出台《舟山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推行项目任务“赛马制”“军令状”等攻关模式,建立健全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机制;2021年累计发布榜单212个,总榜额10.07亿元,揭榜率30.1%,揭榜率居全省第二。全球最大极地LNG平台模块顺利交付、全国首座浮式风电平台并网发电、全国最大吨位无人艇成功试航。世界最大单机LHD1.6兆瓦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在岱山县秀山岛海域启动下海,标志着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再添新丁。

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发挥龙头企业、项目“磁吸”作用,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主动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激活创新主体整体研发投入活力。如2021年新引进江苏科技大学在舟山建设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推动LNG混合动力船舶、氢能源电池动力船舶、船舶直流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等一批节能成果在舟山转化;新引进启迪集群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舟山建设的启迪海洋科技工业研究院,并促成总投资10亿元的“海洋生物肽及未来食品城”项目签约落地。

全力构建多元化平台链

催生研发投入动能

打造基础和应用创新平台。联合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东海实验室,聚焦海洋环境感知、海洋动力系统、海洋绿色资源等三大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力建设平台型、开放型、枢纽型一体化的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近日,东海实验室创建智慧海洋浙江省实验室经省政府正式批复;引进清华大学共建总投资约50亿元的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于二氧化碳捕集与高附加值利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VOC治理技术等重点研究方向。力争通过3年建设,建成不少于3个科学技术研发、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大型综合研发中心,目前中心已完成实体注册落地,并纳入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省校合作重点项目。

打造中试孵化平台矩阵。以打造建设专业化、集成化中试服务平台为突破点,推行研发生产服务资源的集中供给,助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加大研发投入。如2021年建设并启用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该基地拥有4000万元以上的设备总值、达7000平方米的科研服务场,可为企业提供中试研发、技术熟化、技术论证、样品试制等紧缺服务;投资5.5亿元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启动建设;建成“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服务平台”,积极打造装备制造行业全系列设施设备的综合共享基础,大大缩短了企业新产品研发时间,大大激发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动力。

做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持续提升5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水平,加快集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强化服务功能、解决产业创新难题,为企业产业创新投入做好保障。截至目前,全市5家省级综合体已整合科研设备10亿元以上,累计服务企业超6万家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00余项、开发新产品逾300个,覆盖相关产业集群产值超300亿元,为全市重点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创新浙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