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南阳方城县积极推进创新带动成效显著

   2012-12-17 南阳市科技局
29
核心提示:近年来,方城县积极推进“创新带动”,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广泛实施创新带动,

 

近年来,方城县积极推进“创新带动”,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广泛实施创新带动,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迅猛发展。20112012年,方城县连续两次荣获全市“创新带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创新意识

一是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活动。全县上下把更新观念、扩大开放、勇于创新、促进发展作为各项工作和学习的出发点、落脚点。加快推进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开创发展新局面。二是营造浓厚的创新工作氛围。把“创新带动”纳入全县目标考评,并以此为工作的总抓手,强力推动。三是大力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在县电视台、消息报等媒体开辟科技服务专栏,印发特色产业种植技术资料8000多份,年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普及型技术人员10000多名。

二、畅通投入渠道,加强科技创新保障

一是逐年加大政府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科技三项经费每年都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2%以上,并设立有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奖励基金等。同时,每年对科技成果、专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评奖和重奖,多渠道拓宽科技项目资金,为科技工作的开展和科技创新积极性的调动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支持鼓励企业投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县属工业企业和骨干民营企业按不低于销售额1%的比例提取技术进步资金,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三、围绕重点工作,提速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一是狠抓工业科技创新。以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和超硬材料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坚持以引进、培育大个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在 “一区两园”内引进建设一批大个高新项目和绿色能源项目,为县域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二是创新农业发展新途径。积极实施借脑工程,以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等为技术服务团队,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积极开展91模式的试验探索。在赵河镇开展万亩综合农业改革试验区,引进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发展数字农业和节能农业,数字化气象时时监控系统建成运行,实现了现代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标准化。今年,赵河镇综合改革试验区内,1.7万亩高产保粮区小麦平均亩产516公斤,比去年同一区块增产15%,夏玉米平均亩产472公斤,比去年增产11%。新建主产蔬菜、西瓜等大棚144个,安排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农民年均增收1.8万元。同时,引进高效农业企业3家,核心区流转出土地3500亩,新建合作社5家,辐射带动周边4000多户发展高效农业。

四、注重载体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走产学研一体化路子,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创新,中南金刚石、宛北水泥、固德威薯业、风力发电等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和刻苦攻关自主创新,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两年来,共引进技术60多项,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20多个,建立示范园区20多个,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目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二是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按照 “一企一中心”的要求,重点引导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截至目前,共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新培育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培育省级高新技术后备企业4家。三是发展壮大中介机构,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目前,全县成立各类农村科技服务协会2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合作社100多家,科技服务得到加强,科技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五、创新体制机制,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创新“三农”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自愿、公平、规范、有序的现象。二是创新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破解工业发展瓶颈。确立了“一区两园”、“四部联动”的产业集聚区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税收分配、资金投入、土地征用等突出问题,规划建设了13个乡镇创业园,为高成长性中小型项目打造孵化基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落户难问题,壮大了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三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惠及广大人民。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就业技能培训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农民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完善以视频监控系统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水平;重点在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大胆探索,推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