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联通涉水移动支付领域 产业标准亟待统一

   2012-05-02 通信世界网
28
核心提示:  5月2日消息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正呈高速增长态势,市场需求量庞大,不过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统一,致使

  5月2日消息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正呈高速增长态势,市场需求量庞大,不过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统一,致使移动支付市场面临诸多不定因素。目前被业界普遍看好的NFC方案尚处在技术储备阶段,双界面卡方案和贴片卡方案等过渡性方案将是各厂商近两年的发力重点。

  中国联通发力移动支付

  4月26日,中国联通旗下全资子公司“联通支付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联通唯一从事支付业务的运营公司,负责全面统筹联通支付业务发展,建立统一的支付网关和支付能力平台。

  在去年12月,中国联通曾出资2.5亿元组建“沃易付”公司,在获得国家支付业务许可证以后,中国联通更加重视支付业务组成,在完成联通支付有限公司组建以后,其业务主体更加明确,利用联通3G和终端优势,将重点发展移动远程支付和移动近场支付业务。

  联通支付公司总经理戴任飞表示,远程业务主要是发展移动快捷支付和微支付业务,真正实现使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同时联通将在下半年推出微支付产品并升级移动快捷支付产品。

  移动支付NFC标准大势所趋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已经达到了近2亿户,在今后3年还将快速增长,到2014年将达到近4亿户,而市场规模每年的增速也将超过50%。

  与此同时,随着众多产业链企业的加入,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和支付手段不断丰富,手机银行、手机贴片卡、RF-SIM、SIMPass、NFC以及Square等支付方式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并且不断拓展着使用场景。

  然而,琳琅满目的移动支付技术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选择的同时,却对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因素。艾瑞咨询在其《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中发布观点称,移动支付国家标准迟迟不能出台,导致标准的不统一对我国近场移动支付的推进和产业链大规模生产投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13.56MHz频率的移动支付在全球已经有了广泛的使用,而且NFC方案也被认为是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众多产业链企业已经对NFC-SIM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NFC规模商用还待时日。易观咨询公司分析师张萌认为,NFC支付受用户接受程度低、市场需求有待培育、受理环境有待改善、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有待加深等众多问题的影响,大规模的爆发至少还需要两三年时间。

  国产芯片内功初练成

  在移动支付产业中,芯片所处地位至关重要。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总工程师王立建就曾表示:“未来谁能把控住芯片及标准,谁就扼住了产业的咽喉”。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业内专家多次呼吁,在关键领域一定要采用自主创新的产品。

  由于此前移动支付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国外厂商提出并实践,国外芯片在移动支付领域占领了先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可喜的是国产芯片厂商已经开始逐步崭露头角,多家厂商都开始投入力量进行研发,适用于多个移动支付标准的芯片产品都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方微电子就是一家国内芯片代表厂商,其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应用实现突破,打破国外芯片技术垄断局面,在移动支付这个新兴市场中,研发创新更是需要潜行修炼的重要内功。

  目前NFC-SIM方案在未来的走势已然被业界广泛接受,不过技术积累尚需时日,而目前双界面卡方案和贴片卡方案将是目前市场上较为看好的移动支付方式。目前,同方微电子已经推出的THD86系列芯片用于双界面卡方案和贴片卡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客户及用户的需求。

  据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市场工程师邹重人介绍,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需要扩大宣传范围、提高用户认知度、消除用户疑虑,而这些过渡性方案的商用由于部署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为未来的移动支付的大规模商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表示,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能够给客户提供更精准的定制化设计、更好的技术支持、更优的成本控制等,随着移动支付市场逐步成熟、稳定,国产芯片将会在移动支付市场上逐渐成为主流。(文/张翀)

责任编辑:陶文冬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