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诺基亚或借道电信 CDMA产业链剧变

   2012-04-19 赛迪网
32
核心提示:  日前,被认为是诺基亚复兴的希望的Lumia系列手机正式登陆中国。不过,让业界颇感意外的是,Lumia入华并

  日前,被认为是诺基亚“复兴”的希望的Lumia系列手机正式登陆中国。不过,让业界颇感意外的是,Lumia入华并没选择中国联通(微博)或中国移动(微博)的3G网络,而是其早早就抛弃的CDMA,其运营商是中国电信(微博)。诺基亚为什么要吃CDMA这棵回头草?同时,对中国电信而言,拥有Android、黑莓、苹果、微软这世界四大智能手机终端后,就成了中国3G网络发展史上唯一一个拥有最完整智能终端阵容的运营商,这种广撒网、广播种的策略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

  心急的中国电信

  一个“急”最能形容这两家企业的心情。过去,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终端数量远不及中国联通WCDMA,诸多厂家最高端的机型都是WCDMA制式,虽然中国电信的网络最为完善,但是手机厂家一直抱着观望的态度。3年前,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曾发出了著名的“汗颜论”,当时,电信希望采购百万台CDMA终端,但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拿到了27万台,“想组织一次有力的销售活动都不可能”。

  如今情况已经大为改变。据中国电信的官方口径,2011年,天翼3G手机在售机型超过500款,全年销量达3400万部,比2010年增长3倍以上;天翼3G智能手机机型近200款,比2010年增长近4倍,全年销量超过1660万部,比2010年增长10倍以上。另外,终端机型方面也更加丰富,各类在售CDMA终端超过1100款,比2010年增加40%.

  但是“CDMA网络仍缺乏旗舰级的机型”。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电信终端已经很丰富,但是3000元以上的明星机型不多,积极引入iPhone4S、诺基亚旗舰Lumia 800c并不奇怪。

  中国电信终端管理中心主任马道杰曾公开提到,在电信版iPhone 4S和诺基亚WP手机800C这些明星手机的带动下,再加上千元智能机,2012年中国电信在全国的智能机预计销量将达到4000万台。

  心急的诺基亚

  对于诺基亚而言,CDMA一度是其抛弃的鸡肋。2006年,诺基亚宣布全面退出CDMA市场,不再开发新款机型。当时,诺基亚正处于巅峰时期,GSM销售量占全球的38%,2005年出货量高达2.3亿台,而CDMA只有区区2000多万台。

  不过,市场从GSM逐渐过渡到WCDMA后,诺基亚优势不再,市场不断被蚕食。相反CDMA网络却在中国发扬光大。同样来自中国电信的数据,去年天翼3G(即3G版本的CDMA)全年销量达3400万部,比2010年增长3倍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的增量,诺基亚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诺基亚CEO艾洛普表示,诺基亚过去在CDMA智能手机上的投入不多,而此次选择率先进入CDMA手机市场,看重的是中国电信在网络建设、渠道拓展等方面的能力。“要想在中国市场长期取得成功,诺基亚有必要率先进入CDMA市场,并与全球最大的CDMA运营商中国电信进行合作。”

  其实,诺基亚选择电信似乎还有更深一层考虑,“联通明星机型太多,而且联通在iPhone的光环下,不会太着力去推广,而中国移动则比较强势,中国电信的门槛会比较低,对手机厂家开出的条件可能会更有利。”张毅称。

  电信切入,产业链剧变

  诺基亚的回心转意,似乎意味着整个CDMA产业链正发生巨大的变化。除了诺基亚,当下基本上所有海内外手机品牌都涉足了它们曾不屑一顾的CDMA市场,其中中兴、华为、酷派是2000元以下的CDMA智能手机的主力品牌,摩托罗拉、HTC等品牌则集中在2000元以上。目前,世界前十品牌中,也只有索尼爱立信没有涉足CDMA.

  其实,厂家瞄准的自然是中国电信的1.323亿手机用户。目前,中国电信的3G用户占比已经高达28%.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曾表示,中国电信目前正处于3G用户增量爆发期,2012年第一季度75%的新增用户都是3G用户,而这些3G用户中50%都为智能手机用户。这些数字的增长为厂家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点,去年华为C8650刚上市就创下了日销量过万、月销量过30万的辉煌战绩。 

责任编辑:梁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