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三年多时间,六盘水544个“空壳村”实现全部“脱壳”——“盘活”村集体 “清零”空壳村

   2016-04-05 贵州日报
33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陈诗宗  在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的记忆中,空壳的岩博村很艰难村里水电不通,道路

  本报记者 陈诗宗
  在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的记忆中,“空壳”的岩博村很艰难——村里水电不通,道路封闭,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更令她心寒的是,在群众心目中,村干部可有可无,没有丝毫号召力。
  “无钱运转、无钱办事。”她用了八个字来形容当时的窘境。
  在她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岩博村“旧貌换了新颜”,集体资产5520万元,村级经济积累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
  “盘活”了集体,村子就有了活力。如今的岩博村,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岩博村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村、示范村、小康村。
  曾经像岩博这样的“空壳村”在六盘水不是个例,据统计,2013年,全市“空壳村”超过半数,村集体经济空心化严重。如何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成为六盘水上下在同步小康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六盘水将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着力破解“空壳村”发展难题、实现贫困地区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脱贫开发质量和效益的“良方”。
  有这么一组数据实实在在印证了这个城市“清零”空壳村的努力——
  2013年六盘水共有544个“空壳村”,占全市村总数的53.8%,2014年占比下降到15.3%,到2015年底,“空壳村”全部“脱壳”。
  截至2016年2月,全市881个行政村共有村积累27382万元,其中50至100万元的43个,100万元以上61个,1000万元以上1个。
  一路飘红的数据背后是什么呢?是活力、动力和潜力。
  政策全面保障,激发深层活力。这些年,六盘水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帮扶政策可谓“接二连三”,《关于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运用市场机制发展股份合作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含量高、(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扶持力度大的文件相继出台,从资金、项目、土地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同时,该市还整合党建扶贫、驻村工作等帮扶资源,积极帮助村级争取资金项目,培育优势产业,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形成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内生动力。如何夯实基层基础?六盘水瞅准了人和体制两块“下功夫”:一方面选好“头雁”。连续6年选派机关干部驻村工作,招录200个事业岗位的大学生到贫困村工作,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科技人员,回乡帮助发展集体经济;另一方面构建“联村”。在保证行政村区划、建制、村民自治和帮扶政策、资金不变的前提下,打破行政村“单兵作战”的模式,将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联合起来,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等方式,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组织设置模式,组建了39个联村党工委,整合各村人力资源和优势资源,优化生产要素组合。
  坚持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潜力。在“清零”空壳村的实践中,六盘水有颇多的创新之举:培育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创办物流运输、建筑施工等各类集体经济组织,每村至少成立1个合作社或协会,帮助村集体做大做优做强产业;推行异地置业。针对一些无优势资源、无固定资产、无稳定集体收入的经济薄弱村,探索推行异地置业。通过行政划拨、政府购买、社会投入等方式,在区位较好的县城、园区、中心镇规划区,跨区域为经济薄弱村兴建专业市场、商业门面、停车场等物业项目,以物业租赁或经营生产方式增加收入,产权由乡镇统一管理,经营收益权归村集体,帮助“弱村”、“穷村”解决发展难的问题;实施服务创收。招商引资引入企业入驻,采取“集体+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村集体向企业提供土地流转协调、劳动力等服务事项,收取一定劳务费,村民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获得工资收入,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建设种植养殖基地获得分红。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在这场消除“空壳村”的战役中,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更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红利,有力地推动了空壳村“脱壳”——
  资源变资产。以村委会为主体,将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源、资产进行量化,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购买准备上市企业股权等多种形式,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形成了资源叠加效应。截止去年12月,全市共有1.75万亩村集体土地、2.06万亩集体林地、2.21万平方米集体房屋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通过股权收益,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524万元。资金变股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村民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截止去年12月,全市财政直接投入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达到1.77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自有资金7081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3069.5万元。
  农民变股东。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股份获得收益;或将财政定向投入到贫困户的帮扶资金,转变为贫困户持股,投入到村集体领办和创办的经济组织获取收益,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截止去年12月,村级党组织共组织引导约17.82万农民、3919名农民党员变成了股民,入股农户人均增收1128元,增加村集体积累1315.3万元。
  接受采访时,六盘水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基层组织功能得到加强、基层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农业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