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切实履行科技职责使命提升湿地修复科技水平

   2019-08-19 天津科技局
29
核心提示:近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天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开发与综合示范》、《天津滨海湿

近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天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开发与综合示范》、《天津滨海湿地科学观测和生境修复技术综合创新平台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湿地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项目财政总投资1200万元,目前已投入540万元,完成了60余个湿地点位的生物群落系统调查,搭建了野外试点观测站,构筑了湿地技术研究检测平台,研究编制了水系联通与生态补水(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湿地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的提升。

一是抓统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湿地保护全过程。创新驱动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动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深入贯彻《天津市湿地建设和修复保护工作、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总体部署》,推动落实我市湿地保护

“1+4”规划,强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市科技局围绕湿地保护的技术需求,积极组织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天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开发与综合示范》、《天津滨海湿地科学观测和生境修复技术综合创新平台能力建设》项目。

二是优机制,有效提升服务效能。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湿地项目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成立项目督导服务组,建立月督查进展、季调研成果、年中会议研讨、年末综合评估的工作机制,确保生态治理效果积极显现,用科技力量呵护“京津绿肺”。自2018年10月湿地项目启动以来,市科技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滨海新区、宁河区等部门先后三次到项目现场实地考察,通过现场汇报、问询、答疑,充分了解项目进展,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要求湿地项目组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实施。

三是摸底数,打好湿地保护基础。今年5月,湿地项目组完成首次湿地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系统大规模调查采样,共计调查点位60余个,检测指标涉及浮游动植物、底栖、植被调查、水质、土壤污染物50余项;基于检测结果,初步完成“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浮游动植物群落特征分析”,并编制完成《北大港湿地常见植物图册》,预计校核后于2019年底前出版。

四是搭平台,共享湿地研究成果。湿地项目组已编制完成天津“滨海湿地科学观测站建设规划”,并在七里海湿地进行试点实施,确定了涵盖湿生区、浅水区、深水区等不同生境的湿地生境修复试验区,完成了芦苇、香蒲、金银木、黑藻、荇菜、狐尾藻等湿地植物种植工作;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购置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快速溶剂萃取系统等湿地研究仪器,搭建了湿地技术研究检测平台;建设了1个野外试点观测站,部分水质与气象实现实时在线监测。该平台建成后,将为我市湿地研究提供观测、检测与研究平台共享。

五是出方案,助力水系联通工程。对湿地进行生态补水是遏制湿地退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湿地项目组已初步形成“强化湿地恢复与保育目的的水系联通与生态补水工程方案研究”,通过对北大港湿地独流碱河南北河槽、迎宾路东西区域的实地踏勘,完成该片区生态需水量测算与水系联通方案研究;对接北大港湿地管理中心,就部分泵站、管涵的拟设位置、规模大小进行初步研究,工程方案年底前完成。

六是强示范,提高湿地服务功能。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重点的互花米草除控防治技术研发及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湿地项目组以4种主流防治药剂为受试药剂,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了室内(温室大棚)、外(海滩,试验小区约800平米)互花米草防治实验(单施与复配)的设计与实施,初步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2020年1月至9月将开展2000亩示范,对研究成果进行示范应用,为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技术依据。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继续推动天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提升。从湿地系统健康诊断入手,立足“生物入侵”防控和水系生态补水技术方案研究,构建典型缺水地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提升模式;通过2000亩海滩互花米草防治示范的引领,提高天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完善湿地野外观测站建设,提升天津市滨海湿地科学观测能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